控制柜设计与制造
在工控领域,控制柜的设计与制造是一个重要的课题。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谈论数字孪生体,交流很多,落地很少。但在此期间,控制柜设计和制造过程,2D向3D转换成为主流却成为现实。转换的原因,有主动跟随潮流,也有面对挑战时不得不变的被动接受。
2D设计时,面临的挑战如下:
-
随着智能设备的发展,小尺寸的控制柜应用越来越广泛,元器件不止安装在安装板上,也安装在门和侧板上,2D图形缺少有效的视觉指引,无法识别干涉;
-
无法从2D图形中获得如线长之类的尺寸信息;
-
难以招到熟练的电气装配工人,需寻求方法降低装配工人的技能要求;
-
人工成本激增,需提高单人的产出(设计和制造效率的挑战);
-
客制化程度增加(多样性的挑战)。
关于提高控制柜设计与制造的效率,本人在此抛砖引玉,从三个方面简单分享一下个人看法。
3. 控制柜制造
控制柜设计和制造流程
我们先看一个例子,对一个这样的控制柜:
图1 - 控制柜示例
优化前后的工作流程对比如下:
图2 - 不同效率对比
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,对比传统工作流程,优化后的工作流程,重心由装配接线转移到工程设计。
在由斯图加特大学进行的一项调研中,根据设计和制造过程,对公司进行了分类:
表1 - 设计和制造类别
为了优化工作流程,需要设计和制造高效配合。可以采取以下手段:
-
通过选择高效设计工具和设计防范在,设计人员可以提高设计效率;
-
通过机器设备的使用,可以提高制造效率;
-
通过一致的数据流,贯通设计和制造过程(可采用单一软件平台,或采取开放接口的的软件平台)。
控制柜设计
一份好的电气图纸,应该具有以下特征:
-
可以直接从它获取采购、制造等所需的信息;
-
生成的信息简单易懂,具备良好的交互性;
-
可使用3D设计技术提供制造过程需要的数据。
在设计过程中,通常时间花费如下:
图3 – 设计工时占比
复用程度的高低是影响设计效率的关键。这要求设计人员由任务设计转变为以功能块设计为主。设计人员在设计中,对设计任务需要不断加深理解,对其功能进行拆分。进而实现由任务为基础的设计,向由功能为基础的设计的转换。
比如在PLC的设计过程中,对比图4, 图5的优点在于它创建为一个“功能块”,这个功能块可以被存储,分享,调用,它显著提高了设计效率,减少了设计错误。
设计工程师的工作重心,由画图,转变为如何更好地理解设备,如何划分和优化功能块。
图4 – PLC集中式设计:所有I/O在同一页
图5 – PLC分散式设计:I/O和主回路创建为一个“功能块”
控制柜制造
控制柜的制造可分为以下12个过程:
-
物流(打包):制造规划元器件分拣和物流
-
柜门开孔
-
柜门钻孔
-
安装板钻孔
-
机械安装:柜体、线槽、导轨、制冷设备等
-
元器件安装
-
设备标签
-
端子排装配
-
导线制作:导线切割和剥皮,打印和粘贴标签,压接端子
-
接线
-
测试
-
包装
制造过程中,手动和自动效率对比如下:
图6 – 制造过程对比:黑色为手动,红色为自动